2024年初秋,浙江义乌小商品批发商陈建军因涉嫌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被警方拘留。案情颇为简单:他以低于市场价30%的价格收购了一批品牌箱包,后经查实,该批货物系盗窃所得,涉案价值18万元。检察院审查后认为,陈建军明知是赃物仍予以收购,建议量刑2-3年。辩护律师周凯会见时,陈建军满脸困惑:"我进货时问过货源,对方说是尾货处理,怎么就成了犯罪?"
事实厘清:深挖交易细节中的主观认知
周凯团队首先将重点放在"明知"的认定上。他们仔细梳理了陈建军与供货商的交易记录,发现两人此前有过三次合法交易,且本次交易前陈建军曾要求对方提供货物来源证明,对方以"商业机密"为由拒绝。更关键的是,陈建军的进货价格虽低于市场价,但符合义乌小商品市场尾货交易的常规折扣范围,并非异常低价。此外,陈建军收购后已在店铺正常陈列销售,未采取任何隐匿、转移措施。
根据《刑法》第312条及相关司法解释,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的"明知"需结合行为人认知能力、交易价格、交易方式等综合判断。周凯意识到,本案的核心在于区分"应当知道"与"确实知道"。他申请调取了陈建军的店铺账目、过往进货合同以及市场管理部门的价格备案资料,证实陈建军的交易行为符合市场惯例,主观上缺乏明知是赃物的直接证据。
法律博弈:界定"合理经营"与"犯罪行为"
审查起诉阶段,控辩双方围绕"低价收购是否必然构成明知"展开激烈辩论。检察机关认为,陈建军作为多年批发商,应当知晓明显低于市场价的货物可能存在问题。周凯则反驳称,"明显低于市场价"需结合具体行业背景判断,本案中18万元货物实际折扣仅为30%,且对方提供了虚假的进货凭证,陈建军已尽到基本的注意义务。他进一步援引最高人民法院《关于审理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、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,强调"不能仅凭价格低于市场就推定明知"。
为增强辩护效果,周凯邀请义乌小商品市场商会负责人出庭作证,证实尾货交易中30%左右的折扣属于正常范围,且部分供货商为快速回笼资金会采取此类定价策略。同时,他提交了陈建军配合警方追查供货商的证据,证明其无包庇犯罪的主观意图。
最高人民检察院2024年发布的典型案例显示,在涉市场交易的刑事案件中,需充分考虑行业惯例和行为人注意义务,避免客观归罪。对于尽到合理审查义务、无证据证明明知的经营行为,应依法作出无罪或罪轻处理,这为本案的辩护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矛盾化解:兼顾法律效果与市场秩序
周凯在辩护过程中发现,本案还涉及12名已购买涉案箱包的消费者权益。他主动与检察机关沟通,建议对涉案货物进行合法处置,既避免证据灭失,又保障消费者权益。最终,在周凯的协调下,涉案箱包经物价部门评估后,由陈建军补足差价取得合法所有权,再向消费者提供退换货服务。这一处理方式得到了市场管理部门和消费者的认可。
最终,检察机关综合全案证据,认为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陈建军明知是赃物,作出不起诉决定。案件结束后,陈建军在店铺张贴了《进货规范公示》,承诺今后严格核查货物来源。他感慨道:"这次经历让我明白,做生意既要讲利润,更要守法律,律师的专业辩护不仅救了我,也帮我规范了经营。"
这起案件的辩护实践,展现了刑事辩护在市场经济案件中的独特价值。当商业交易与刑事犯罪边界模糊时,辩护律师不仅要精准运用法律条文,更要深入了解行业实际,通过细致的事实核查和专业的法律论证,厘清罪与非罪的界限。同时,兼顾案件背后的市场秩序和群众权益,让司法裁判既维护法律威严,又保障经济活力,这正是新时代刑事辩护的应有之义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