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案子像街角的暗巷,表面平静,走进才知凶险。我当律师这些年,2024年那起网络犯罪的案子,总让我觉得像一场意料之外的戏。主角是个叫小娜的女孩,23岁,刚入职的文员,喜欢刷短视频打发时间。她怎么也没想到,一个没锁的手机,会把她卷进一场非法获取信息的刑事案。这故事里有网络的疏忽,也有法律的冷硬,读来让人既揪心又感慨。
开端:手机的疏忽
小娜刚进公司,忙着整理文件,手机常扔在桌上。那天是2024年秋天的一个下午,她加班到晚,桌上一堆文件,手机屏幕亮着,没设锁屏密码。同事小李借她手机查个资料,顺手翻了她的相册,看到几张她拍的公司合同,觉得好玩就转发到微信群。群里有人开玩笑,把照片传了出去,合同里的客户信息就这么泄了。
几天后,客户报警,说信息被泄露,收到诈骗电话。警察查到小娜的手机,认定她非法获取并传播数据。小娜傻了眼,站在办公室:“我就是忘了锁手机,怎么就犯罪了?”可证据摆在那儿:合同照片从她手机发出,群聊记录清清楚楚。
危机:从文员到嫌疑人
小娜被传唤时,手还攥着个文件夹。她跟警察喊冤:“我没传,是别人拿我手机!”可法律不饶人:照片里有客户姓名、电话和银行信息,泄露造成几万损失。《刑法》第285条规定,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,情节严重的,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。检方认定,小娜没锁手机,等于“放任泄露”,涉嫌犯罪。
我接手这案子时,她已经被调查了三天。妈妈找到我,眼泪汪汪地说:“她刚上班,哪会干这事?”我翻卷宗,心里直犯嘀咕。网络犯罪得有“非法获取”的故意,可小娜连照片都没发,哪来的罪?这案子得从手机查起。
交锋:真相的拉锯
我先查小娜的手机。相册里的合同是她拍来备份,没传过人。我问她:“你常不锁手机?”她点头:“公司忙,我没想那么多。”我又调了微信群记录,小李承认借手机时“顺手”发了照片,群里其他人没删,转了出去。
庭审前,我找到小李,他说只是开玩笑,没想害人。